蔚來正式開始在德國、荷蘭、丹麥和瑞典市場提供服務 | 蔚來官方微博 10 月初,蔚來宣布在德國、荷蘭、丹麥、瑞典四國采取‘只租不售’的激進策略,引發了如何出海歐洲的大討論。
但不到兩個月,蔚來在歐盟四國策略發生了大轉向,開啟了買斷模式,中間只相隔了 46 天。
從‘只租不售’到‘買斷’模式,中間發生了什么?中國汽車在歐洲市場的開拓,到底哪一個方式更合適?
01
從‘只租不售’
回歸‘買斷’
蔚來出海的想法由來已久。
從 2015 年成立之初,蔚來便開始在全球建立研發團隊,為進入全球市場做準備。2017 年 3 月,時任蔚來首席發展官、北美公司 CEO 伍絲麗表示,蔚來將在 2020 年為美國的消費者推出無人駕駛電動汽車;2018 年 1 月,蔚來首款量產車 ES8 上市不久,時任蔚來 CFO 謝東螢表示,蔚來將于 2020 年進軍美國市場。
目前來看,蔚來進軍美國的節奏稍微有些延期,但并未放棄。相比之下,歐洲市場則成為蔚來最先發力的海外市場。
2021 年的 5 月,蔚來召開發布會宣布進軍挪威市場。彼時,挪威已經成為各家車企的‘試驗場’,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超過 80%。其中,純電車型滲透率為 60.4%,混動汽車滲透率為 22.9%。歐洲、美國、韓國、日本車企,都已經在挪威投放產品。相比之下,蔚來等中國品牌算是‘后來者’。
在出海路徑上,相比其他國內車企海外銷售以總代、經銷等傳統渠道為主,蔚來幾乎把國內運營的整套體系搬到挪威,主打直營銷售和服務模式。
目前來看,蔚來在挪威的銷量不如預期。
根據 2021 年 5 月發布的‘挪威戰略’,蔚來計劃兩年內在歐洲交付 7000 輛 ES6 和 ES8。但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半,距離當初的銷售目標還差不少。數據顯示,2021 年,蔚來在挪威只賣出 200 輛 ES8,2022 年前 7 個月為 550 輛,在純電車型銷量榜中排名僅為第 35 名。
為了降低客戶體驗門檻、快速打開市場,蔚來在進入德國等市場的時候,采取了激進的‘只租不售’的訂閱模式。2022 年 10 月初,蔚來在德國柏林舉行了 Nio Berlin 2022 發布會,宣布進軍德國、荷蘭、瑞典、丹麥四國的市場方案,并一口氣發布了 EL7(即國內 ES7)、ET7 和 ET5 三款產品。
其實,訂閱模式雖然對于中國用戶來說還比較陌生,但是對于歐洲,尤其是德國市場來說,是一種相對成熟的模式。
汽車訂閱,是介于短租和長租之間的全新選項。德國汽車訂閱平臺 FINN 創始人 Max-Josef Meier 曾介紹過,汽車訂閱與融資租賃和短期租車的區別主要包括幾方面:首先是租期,汽車訂閱期是介乎于租車和融資租賃之間,以月為單位;其次是里程數,大部分客戶會選擇每月 1000 公里;再次是駕駛者:每輛新車只有一位訂閱客戶,訂閱期結束后該車就會下架,即一輛新車= 一次訂閱 = 一位客戶 = 優質的所有權體驗。同時,訂閱模式的服務以全包套餐為主,包括上牌、保險、折舊、稅費和維修等。
根據德國官網,蔚來的訂閱模式分為短期訂閱和長期訂閱。其中,短期訂閱的期限最少為一個月,每月訂閱費用隨時間推移而逐步降低;長期訂閱,時間范圍為 12 個月到 60 個月,價格固定,且比短期訂閱的價格低。以 75 度電池包的 ET7 為例,在德國的短期訂閱參考價是每月 1549 歐元(約合 11552 元),長期訂閱參考價為每月 1199 歐元(約合 8941 元)。
蔚來 ET7 | 蔚來官方微博 其實,在出海的中國車企中,蔚來并非是第一個采取訂閱模式的公司,但只有蔚來采取‘只租不售’。比如,領克、極星、名爵、愛馳等品牌,同樣在海外采用了整車訂閱模式。
2020 年 9 月,領克公布歐洲戰略,隨后便通過‘訂閱模式’進入瑞典、比利時、德國、意大利等國家。截至 2022 年 9 月,領克‘訂閱制’歐洲會員已經超過 15 萬。訂閱模式的收入已占到領克歐洲市場零售額的 90% 到 95%。
除了跟蔚來類似的月費訂閱模式(550 歐元/月),領克在歐洲還推出了直接購買和‘車分享’模式。訂閱的會員可以選擇將自己的汽車在閑置時,分享給其他的會員使用并獲得收益。
據了解,領克的‘訂閱模式’,不僅僅包含按月付費提供使用權的單一模式,其中包括了 4 種實用方式:直接購買、月費訂閱會員、免費會員、B2B(公司直接采購)。
其實,蔚來只租不售模式剛推出時候,就有很多爭議。國外許多潛在用戶都對‘只租不售’的模式存在意見,表示蔚來在租金并不便宜的前提下,應該向用戶提供買斷使用的權利。
蔚來車型在各國售價 | 來源:極客公園制圖 最終,蔚來在 11 月 21 日正式在德國、瑞典、丹麥、荷蘭四個國家開啟了買斷模式。根據蔚來最新公布的售價,丹麥價格最高,隨后是荷蘭、瑞典,德國價格最低。以 75 度版 ET7 為例,在丹麥的售價為 77.21 萬元,在荷蘭和瑞典的價格為 62.84 和 62.21 萬元,德國價格為 60.67 萬元,這比國內售價(45.8 萬元)高 30% 到 70%。
這遠高于蔚來 ET7 對標寶馬 5 系。據了解,今年初寶馬在德國上調旗下車型的售價。其中,漲價后入門版寶馬 520i 的起售價達到了 5.37 萬歐元(約合 39.88 萬元)。
蔚來采用全球統一定價,售價的差異主要是歐洲各國的稅費和運營成本不盡相同。目前,挪威不屬于歐盟,電動車進口零關稅,不需要繳納購置稅和增值稅,所以價格比較低,跟國內差不多。相比之下,德國、荷蘭、瑞典、丹麥這四國個人購車稅收偏高。歐盟用戶在購買中國生產汽車產品時,需要繳納 10% 的關稅,同時還需要繳納 20% 到 25% 左右的增值稅。其中,丹麥和瑞典增值稅最高,達到了 25%,荷蘭為 21%,德國為 19%。
02
底層邏輯變了?
相比之前宣布‘只租不售’時引發的大討論,蔚來此次推出買斷制的關注度并不高。在公告中,蔚來也只是解釋稱是‘因為歐洲用戶強烈的買斷意愿’。
那這是否意味著蔚來的出海策略發生了大轉變呢?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有必要來分析下蔚來海外面臨的格局,以及其一系列動作背后的邏輯。
以德國市場為例,擁有全球頂尖的造車巨頭,供應鏈完善、銷售網絡強大,且有根深蒂固的品牌影響力。作為歐洲市場的‘后入者’,蔚來等中國車企普遍面臨著海外供應保障不足、內部基礎能力欠缺、當地市場資源有限、品牌優勢尚未建立、產品技術‘水土不服’等一系列問題,這些都制約其全球化的進程。
那要如何通過營造與眾不同的體驗,講好品牌故事?不同于總代、經銷等傳統渠道,蔚來‘劍走偏鋒’,在登陸歐盟四國時,采用了只租不售的訂閱制。
瑞典首座蔚來換電站于瓦爾貝里正式上線 | 蔚來官方微博 蔚來創始人、董事長兼 CEO 李斌曾表示,從長遠、體系角度來說,蔚來在歐洲四國推出‘訂閱制’是經過長期的深度思考。圍繞智能電動汽車領域,終極底層角度上來看,車最終會變成一種服務,車加上服務的訂閱模式實現需要‘天時、地利、人和’,在合適的時間、地點才能做成。
從更層次的角度來看,汽車訂閱是車企由傳統制造商向移動出行服務商轉型的必然產物。在過去 50 年間,汽車行業的商業模式、業務模式,幾乎沒有什么改變。不過,隨著新能源汽車,以及消費行為、消費心態的變化,圍繞用戶體驗正在涌現新的商業模式和用車模式。
波士頓咨詢的研究報告顯示,目前,在歐洲 D、E、F 級主流高端車市場中,訂閱、租賃等使用權市場占到近 60% 的市場份額。到 2030 年,歐洲和美國的訂閱市場可能達到 500 萬到 600 萬輛的訂閱數量,占新車銷售的 15%,價值 300 億至 400 億美元,其中歐洲有可能成為最大的訂閱市場。
除了消費趨勢的支撐,蔚來推行訂閱制是根據稅費和用戶習慣來進行的。相比挪威的零關稅和低運營成本,歐盟的關稅(10%)和增值稅(20% 到 25%)要高不少。如果中國車企們選擇出口產品到德國,則需要面對關稅,在價格上中國新能源車企的產品也不具備優勢。
同時,跟國內汽車消費以個人購買為主不同,歐盟汽車銷量中公司車占比超 50%,是歐洲汽車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在歐洲的新車市場中,個人、公司、汽車經銷商、汽車制造商和租車公司是主要的上牌主體。其中,公司上牌量占總上牌量的近 60%,甚至有些歐洲國家的會達到 70% 以上。所謂‘公司車’,指的是企業中作為公共使用的車輛或個人員工使用的車輛。
公司車廣受歡迎,是因為對雇主和雇員來說,公司購車是互惠互利的做法。公司批量采購汽車時,相對于私人,購車成本更低。公司以汽車給予員工獎勵,相較于貨幣獎勵,有利于節省員工個人所得稅。
總體上來看,只租不售是蔚來權衡出海目標、建設難度與投資回報做出的選擇。
在歐洲搭建一套供應鏈和銷售網絡的成本非常高昂,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投入,還需要在當地進行耗資不菲的營銷推廣,產品適應性改進等。這也意味著,短期之內蔚來在歐洲市場的投入,很難收回成本。在這樣的早期階段,如何用較少的運營成本,不斷驗證形成自己的方法論,就顯得尤為重要。
同時,在財務處理上,相比傳統的銷售模式,訂閱模式可以把車輛的成本作為長期應收款項延期計入,這更適合尚處于大幅虧損的蔚來汽車。目前,無法估算蔚來在德國的運營成本,但可以參考采取類似模式的領克。
此前,吉利汽車集團高級副總裁、領克國際(歐洲)CEO 魏思瀾表示,領克這套模式在歐洲的運營成本是普通主機廠的三分之一。
雖然蔚來在只租不售的基礎上,增加了買斷模式,但其底層邏輯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,只不過是只租不售模式太過激進和超前。這種探索精神還是很值得肯定的,標志著中國車企在成熟市場的本土化探索,其意義要遠超短期內的銷售數字。
03
摸著豐田和現代‘出?!?/p>
從成立之初,蔚來的目標就是要成為一家全球化的智能電動汽車公司。據李斌介紹,蔚來的目標是在‘2025 年為全球超過 25 個國家和地區服務’,‘2030 年要躋身世界前五’。
為了實現這個戰略目標,蔚來已經做了很多布局,比如在匈牙利布局能源工廠,建換電站、充電樁;在柏林設置創新中心,驗證智能化、自動駕駛相關技術。此外,在服務和產品使用上,蔚來將在漢堡、法蘭克福、杜塞爾多夫等城市建設蔚來中心與蔚來空間。
那蔚來在 2030 年能實現這個目標嗎?從世界范圍內的經驗來看,汽車出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,并沒有一招制敵的絕招。通過創新模式,或許會帶來短暫的差異化優勢,但真正的挑戰是形成包括研發、整車生產制造、零部件供應、物流、金融在內的體系化能力。
最近 50 年的歷史中,有很多車企都在嘗試國際化,但真正成功的只有日本豐田和韓國現代。他們基本上都花了二三十年,才真正在歐美市場站穩,成長為世界范圍內的頂尖汽車制造商。這個過程中,不僅僅有石油危機、美日貿易戰等歷史大機遇,在內部他們也全面改進了自身的銷售體系,調整產品策略,擴大銷售網絡,完善物流系統。
其中,長期霸占全球銷量冠軍的豐田,是從 1949 年開始探索海外市場。但直接七八十年代石油危機期間,豐田利用自身在燃油效率的優勢,推出更多緊湊型汽車,擴大在美國銷量。1975 年,豐田在美國市場整體萎縮的情況下售出 31.8 萬輛車,位居進口品牌的第一位。
相比豐田,韓國現代開啟國際化的時間要晚了 20 年。1976 年,現代汽車開始出口,初期先以整車出口和設立海外銷售機構為主,之后建立 CKD 工廠(Completely Knocked Down,以全散件形式作為進口整車車型)或技術轉讓中心。
隨著 80 年代美日貿易戰,美國大幅削減日本汽車的進口數量,市場存在空缺,為現代汽車進入美國提供了契機?,F代汽車以相對高質量低價格的優勢,在與南斯拉夫尤高和日本鈴木的競爭中勝出。到 1990 年,現代汽車在美國出口累計達到 100 萬輛。
在國內車企中,國際化做的最好的是上汽集團。
早在 2000 年,上汽召開全球化工作大會,全面部署引進來與走出去并舉的全球經營戰略。目前,已形成研發、整車生產制造、零部件供應、物流、金融等‘全價值鏈’出海。
2022 年前三季度,上汽集團出口數量達 51 萬輛,位居汽車出口‘龍頭’位置。
從全球來看,汽車出海主要有兩種策略:豐田汽車選擇了‘由難到易’的策略,率先突破進入門檻高的成熟市場,在市場競爭中提升能力,對其他市場形成‘降維打擊’。
相比之下,現代汽車則采用更為謹慎的‘由易到難’策略,首先突破壁壘低、優勢強、需求簡單的市場,如非洲、南美等欠發達地區,準備充分后才穩穩挺進歐美發達市場。
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中國車企走的都是‘由易到難’策略,將南亞、南美、東歐、中東等新興發展中國家作為‘出?!康牡?,主打性價比,產品力較弱。
隨著汽車向新能源的轉型,中國產品在續航能力、內飾設計、車聯網功能方面具備了差異化優勢,所以蔚來、上汽、比亞迪、小鵬和等車企紛紛進入歐洲電動汽車市場。
同時,隨著整體產品技術能力的不斷提升,品牌向上是自主車企的重要主題。在進軍海外市場的過程中,多數車企渴望摘掉‘性價比’的帽子,開始向高端突圍,細分市場與電動車賽道成為未來的競爭熱點,希期在海外擁有更高的品牌溢價與更強的盈利能力。
相比日本和韓國,中國國內市場巨大,自主品牌前期主要以本土市場作為戰略重點,海外市場以探索為主。
近幾年,隨著新能源滲透率在全球提高,以及國內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,中國車企加快了全球化步伐,由‘試水’轉變為‘戰略布局’。以蔚來為代表的中國車企需要從內外兩方面發力,推動全產業能力在海外的布局。短期內,可將重心放在構建和鞏固本地合作生態,長期看,仍需推動價值鏈環節的海外建設。
" alt="BBA的故鄉,中國汽車如何拿下歐洲父老鄉親" width="90" height="59"/>